1949—1979 两岸由通信到隔绝
由于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时状态,两岸人员往来和通邮、通航、通商全部中断,通信几乎完全隔绝,只有少数信件通过特殊途径往来。台湾同胞思念亲人与故土,热切盼望两岸恢复通邮。
1、隔绝下的两岸飞鸿
1949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后,到1953年之前,两岸之间尚有极少量的邮件往来,解放初期,在经过必要的检查手续后,大陆邮政允许普通居民邮件寄台,并写明了当时寄台邮件的处置办法。
1951年台湾台北寄辽宁沈阳的信封
1950年四川重庆寄台湾台北的信封
1、寄往台湾之普通及挂号函件,均可照予收寄,但挂号函件交寄时,须在给予寄件人的相关执据上注明“由寄件人自负责任”字样,将来如有遗失等事,邮局不负查询,亦不负补偿之责(该项挂号函件是经由香港经转,香港邮政亦不负挂号之责)。
2、各局所收寄往台湾之邮件,不论普通或挂号也不论收寄人为谁,均应一律经过检查,如当地无检查主管机关,则送人民政府或公安部门处理,如经检查或处理后,认为可以寄发者,可发由广州局散发,香港经转。
2、于右任 望乡
3、余光中 乡愁
1979—2008 两岸邮政的逐渐恢复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告台湾同胞书》,率先提出两岸恢复“三通”的主张。大陆邮政部门随后陆续开放了对台平信、挂号信函及电报等业务,并积极寻求恢复两岸直接通邮的途径。
影片《血战台儿庄》剧照——血肉长城
1986年4月,反映抗战期间台儿庄大捷的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经中共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同意,“台湾中央社”复制了一盘录影带,并上呈蒋经国。蒋经国看完影片后,最终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拉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五个月后,尘封多年的双边邮件往来也开始了复通之路。台儿庄,也由此成为开启两岸通邮序幕的一个重要历史地标。
红十字会转寄“香港内详”信封
红十字会50000号信箱信封
2008 至今 两岸直接通邮的开启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标志着两岸直接通邮时代的开启。海峡两岸全面直接通邮,提高了邮件传递速度,方便了两岸民众用邮,増进了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必将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1、两岸“直接通邮”协议的签署
2、直接通邮正式开启
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这标志着海峡两岸从此开始全面、直接、双向通邮,直接开办各项邮政业务。两岸民众期盼了50多年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两岸发行的通邮纪念邮票、首日封、纪念封
通邮当日两岸邮政部门接办民众邮件
3、直接通邮造福两岸民众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以来,两岸邮政正式开办了信函、包裹、特快专递和汇兑等业务,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为两岸民众用邮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大大提高了邮件传递速度,促进了两岸民众的交流和经贸的发展。台儿庄作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做出突出贡献。
台湾邮政部门在分拣大陆邮件
时至今日,海峡两岸早已实现了全面、直接、双向通邮,频繁往来的信件满含浓浓的思念,也昭示着一脉相传的情感。而人们坚信,经得住战火考验的邮政还将牢牢维系彼此间的深情厚意,永不断绝。参考馆内资料:台儿庄邮政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