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在1938年台儿庄大战期间,台儿庄邮局与第五战区军队密切配合,为作战部队和参战将士提供多项邮政服务,尽力保障邮政畅通。图为“中华邮政”台儿庄二等邮局。
“中华邮政”早期员工制服图在民国时期,邮政通信得到了迅速发展,台儿庄当地邮政局被定为“中华邮政”二等邮局,除沿袭“大清邮政”时期的函件、包裹、印刷品和汇兑等业务外,陆续开办了多项新业务。多种邮件运输手段的应用,使台儿庄与山东及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图片说明:1934年,潍徐公路通车,邮件由汽车代运,陆续开通台儿庄至徐州,台儿庄至临沂汽车邮路。图为台儿庄汽车路桥梁。
图片说明:早期开通的途经台儿庄的水路邮路仍在沿用。图为台儿庄运河闸口。
邮政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战火纷飞的鲁南苏北。
图片说明:山东邮区马班邮路。用骡马运邮件是台儿庄邮局进行邮政运输的另一种方式。
图片说明:山东邮区轮船邮路。图为烟台邮局用小船将大轮船上的邮件运到岸边,再向台儿庄等内陆地区运送。
图片说明:山东邮区火车邮路。图为津浦路第二号火车行动邮局在济南火车站装运发往台儿庄等地的邮件。
图片说明:山东邮区汽车邮路。图为中华民国初年,邮运汽车满载由台儿庄等地寄往济南的邮件,停靠在济南邮局门前。
邮政员工递送的邮件包括快邮代电、航邮代电、航空邮件、新闻纸和明信片等,邮政通信以其独有的方式,将战争前方与后方、军队上级与下级、参战将士与家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快邮代电、航邮代电
民国时期“快邮代电”邮件
在战争期间,为及时传递战区军事信息,军邮以快信或航空邮件的形式,在各级军事机构之间,将军事情报快速传递。
• 航空邮件
航空邮件,是指全程或一段路程使用飞机运递的邮件。为保障寄递的安全、准确,所有航空邮件均需挂号。航空邮递的优点是运递速度快,能满足邮件的时限要求。
图片说明:1921年7月,中国航空署开办航线,北京至济南段首先开航。图为北京南苑机场待赴济南的首航飞机。
邹绍孟(右)与长子邹汝宁(左)
川军将领邹绍孟的一封家书,就是通过“航空挂号”的形式,经由邮政员工的传递,书信内容经披露后,一时间感动了无数国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川军请缨抗战,随部驰援晋北,转战鲁南。1938年3月上旬,川军第41军122、124师奉命在山东省滕县守城,抗击日寇,为台儿庄战役赢得准备时间。
台儿庄战役期间,邹绍孟写给长子的家书
时任124师参谋长的邹绍孟,此时收到寄自乐山五通桥的家书,得知长子邹汝宁成绩"名列丙等",甚为不安。邹绍孟伴着不时传来的炮声,在家书中写道:"幼时均一味说诳,长成亦必无所成就,对国家社会无补,国家何须有此国民,家庭何须有此子弟。望汝凡事立志向上,存极盛竞争心,不可一味贪玩,不温功课,以致每事均落人后,不知羞愤。因我身属军人,在前线抗战,万一不幸以身殉职,完我军人天职,则今后捍卫国家与复兴中华民族责任端在汝辈,而是否能肩此重任,则视汝等幼时之修养造诣如何。为盼。望汝细味此旨,不晓处请汝外祖父与汝解说,牢记勿忘。"
《新新新闻》中的家书全文
时任124师留守处处长杨光明专门将这封家书翻拍,冲洗数千张,赠予前来索要该信文本的人们。同年4月17日,成都《新新新闻》刊出了家书全文。家书的影印件还登上了当时国内唯一的画报《良友》1938年第4期的扉页。
刊登家书的《良友》画报
这些印刷品也是由邮政员工传递的(“新闻纸”业务),进一步扩大了家书的影响力。当时,四川的不少青年人为这封家书所激励,纷纷投笔从戎,走上了热血纷飞的抗日战场。• 新闻纸
新闻纸,是印刷品邮件中的一种,主要是指报纸和刊物。中国早在1878年海关邮政时期即开始收寄新闻纸。新闻纸业务历来采取低资费政策。
台儿庄邮政博物馆馆内场景
在台儿庄战役期间,除了参战将士,文化人士也是战争的亲历者和记录者。盛成和郁达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关于这场血战的描述,以书信和稿件的形式,通过邮政机构的辗转传递,化为报刊上的铅字,又由邮局以“新闻纸”业务向全国各地分发,向后方的人民大众展现了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台儿庄1938年春,屹立不倒的邮局
图片说明:郁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台儿庄大捷后,时任武汉政治部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的郁达夫,受命到前线劳军,举国振奋之时,也用诗歌和书信记录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在1938年4月写给妻子王映霞的3封信,其中便谈到台儿庄战役。图为《战地归鸿》——郁达夫1938年4月写给妻子王映霞的信。
• 明信片
明信片,是指按邮政部门标准印制,供书写通信内容不用封套寄递的硬质卡片。其中有一种纪念明信片,是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或著名人物而发行的明信片,上面一般印有与纪念内容有关的文案和文字。台儿庄战役结束后,邮政通信仍在以行业特有的方式弘扬参战将士的爱国精神,鼓舞国人团结一心,坚持抗战。“王铭章纪念明信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
图片说明:1938年3月王铭章被任命为川军第41军前方总指挥。川军与敌激战至3月17日,守城官兵奋勇抗击,与敌浴血巷战。下午5时许,王铭章在发出“决以死拼以报国家”的最后电文之后,即于破城后的巷战中壮烈殉国。将军牺牲后,川军41军将此封电文作为全军誓词。经由这枚明信片的印发,这封电文更加广为人知,成为宣扬爱国精神,激励军民投身抗日运动的血性文字。图为1943年元旦发行的“王铭章殉国公葬暨成都铜像揭幕礼纪念明信片”。
在滕县与日军作战时阵亡的122师师长王铭章最后三封电报
邮政通信融入到惨烈的战事之中,发挥了沟通的行业功用,为台儿庄大捷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将战争前方与后方、军队上级与下级、参战将士与家人密切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中国军民共御外敌、抗击日寇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参考馆内资料:台儿邮政博物馆中国邮政博物馆分馆